首页>热点 > 正文

晓峰港股观察:AI医疗有望迎几何倍数增长 创新药出海机会在哪?

2023-06-29 05:42:21    出处:财联社

AI技术与医疗结合将带来怎样的行业红利?本土创新药出海近年来成绩如何?疫情后的大健康行业又将有什么新看点?


(相关资料图)

当市场中最火热的AI概念遇到需求前景广阔的医疗行业,又会有怎样的新机会诞生?

就上述问题,财联社6月27日连线了大成国际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投资经理、大健康行业研究负责人贺飞龙,以下为连线实录:

AI医疗应用加速落地数字化需求打开市场空间

问题1:新冠疫情期间,关于AI医疗、智慧医疗的关注度提升不少,大健康行业这三年具体发生了哪些变化?

答:我们看到,整体上疫情期间对智慧医疗的推动很显著,包括医疗信息化、智能化的速度都在加快。因为医疗本身具有专业的壁垒,首先消费端的需求,包括咨询,服务的渗透率有了大幅提升。

另一方面,健康管理领域也出现了很多新需求,包括慢病管理、远程医疗都有消费端的痛点被开发出来,对于提升医疗效率和患者体验都有提升。

问题2:今年以来AI技术非常火热,具体来看AI医疗目前的主要应用有哪些?

答:目前来看,AI医疗的发展还处于早期,但正是由于普及度很低,未来可能将会呈现几何倍数的增长。

主要是不同环节对AI的应用上,有两个方面。一是医院端,对于AI辅助诊断、院内的信息化,手术机器人参与的医疗等。从占比上看,这些也是目前占比较高的,因为医院有条件来做些尝试。比如一台手术机器人可能需要1000-2000万,对于国产替代的空间也很大。

其次,是药品的研发领域,包括临床实验的辅助,研发过程的数据处理等等。然后随着未来成本的下降,可能也会有更多的应用场景出现在消费端,渗透率也会继续提升。

问题3:在众多上市公司中,目前有没有对AI应用得比较好的案例?

答:公司方面,因为各家专注的领域不同。站在商业模式的角度,还是要看谁能先有产品商业化,来抢占赛道的先发优势,建立护城河。目前,A股有一些做AI影像的公司,港股则是手术机器人,院内信息化这些标的比较多。药物方面,其实主要是药企在业务上对AI技术的应用,还没有形成具体的业务板块。

问题4:AI技术会对医药研发带来哪些优势?

答:主要是成本方面,如果以全球新药研发三个“10”的规律来看,原先可能研发一款新药需要10年时间投入10亿美金,但只能有10%的成功概率。那么未来AI的加入,可能会缩短研发的时间成本。

另外,原先新药研发需要处理大量的数据,比如上百人的临床数据可能达到上万级别。AI的加入能从研发到审批环节的资金、时间和人力成本都会提升,而且这个提升是非常直接的。

如果以目前行业的成本结构来看,新药研发阶段借助AI可能节省10-20%的成本。这对药企来说,大概可以提升4个百分点的净利润,那么以药企20-30%的净利润率来看,这个提升幅度也有20%左右。

但我们也考虑到,药企研发其实还有很多不能量化的环节,包括管理、沟通、销售过程中的链条很长,AI的加入会是一个很长期的问题,各个企业的效果也会有差异。

本土创新药加速出海高速增长下还有哪些投资机会?

问题5:近几年国内创新药出海形势如何?

答:对于投资机构来说,国内创新药的出海还是很让人欣喜的,整体看,创新药出海要面对两个问题,首先是研发难度有多大?然后是潜在的收益有多大?

然后过去几年国内创新药的全球化可以说是非常快,销售也在逐步加强。

以license out(授权许可)的模式为例,2018-2022年,国内创新药license out的数量从8个增长到了60个;金额方面,也从2018年几亿美金的规模变成2022年一个单品就能卖到50亿美金。

这就意味着,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国内创新药出海都有了一个跨越式的发展,并且我们的水平也在向发达国家靠拢。

问题6:国内创新药出海的模式有哪些?哪种方式更具优势?

答:目前国内本土的创新药出海,主要有三种形式。

第一种就是自主出海的模式,由本土药企在海外做临床、自己来销售。

第二种则是和海外机构合作的模式,国内药企负责临床,但是在销售层面和海外机构合作。因为创新药出海其实是个全球化的问题,临床、审批、销售都会有不同的要求,可以借助当地企业的资源和能力。

第三种就是我们之前提到的license out模式,就是国内药企将药品的海外市场的权益整体出售给海外机构,由海外机构来负责后续的开发,商业化。本土药企则根据阶段性的进展获得里程碑式的付款,以及药品上市后的一些分成。

目前来看,大多数国内创新药出海都是选择license out的模式。因为创新药本身对创新能力药企很高,出海意味着要在最前沿的市场来竞争,国内外的标准、支付体系都有很大不同。

如果药企本身有很好的外部资源,通常会选择多种模式并行的方案,比如一些龙头药企,好的产品就会选择自主出海。一些竞争格局较差,或者难度高的产品则会委托给海外机构来做。

问题7:创新药出海的风险有哪些?

答:主要还是本土化的风险,首先从临床到监管层面,以及的审批尺度和销售上市都和熟悉的国内市场不同。

还有一个专利诉讼问题,这其实是药企对于自身的保护,跨国药企在专利上的矛盾很常见,是政策的商业现象。很多药品专利间,其实也是迭代的,会存在同源性的问题。

问题8:未来创新药出海的机会在哪?

答:创新药企其实有两点很重要,一个是研发的成果,另一个是现金流对研发的支持。所以未来的机会还是在创新方面,通过新药授权来获得丰厚的资金回报支持后续的研发管线。

还有就是一些龙头企业的扩张机会,比如A股一些仿制药企,在本土积累了很好的现金流和产品储备,就有能力去做全球化的扩张。这也是医药行业的规律,日本等市场也有相关的经验可循。

问题9:目前药企创新药出海的收入占比是什么水平?

答:要分开来看,对于中小型的药企来看,会占到一半甚至三分之二以上的比例,很多生物药企其实没有商业化收入,主要靠授权费。对于龙头企业来说,有成熟的商业产品线,那么占比就会少很多,大概会在10-20%,很少有超过30%的。

问题10:如何看待集采政策对药企的影响?

答:带量采购政策其实是以量换价的逻辑,这个背景和我们药品和医保的使用结构有关。

我们看发达市场的数据,虽然数量上仿制药占比八成,但是从销售额上是创新药以20%的销量拿走了80%的销售收入。因为海外市场在药品专利过后,仿制药就能把药品价格打下来的,有的幅度甚至会到八到九折的水平。

但国内在集采之前,仿制药无论在数量上还是销售收入上都是大于创新药的,所以集采的主要目的是让仿制药降价。

从2018年到现在,多轮集采之后仿制药的平均降幅大概在47-59%,有的能够超过90%,那么创新药的占比就会相应提升,得到更多的应用。

然后这样的环境,也倒逼药企转向创新药,因为仿制药的价格越来越低,经济效益也越来越差。长期来看,中国人口众多,随着老龄化的深入,医药的需求依然很大,还是有利于药企的。

问题11:集采带来的大幅降价会否影响药企业绩?

答:目前中标的情况来看,存在接近成本定价的可能。药企出于维持销售规模,保持市场联系,保留品牌形象等考虑也会有这样的决策。

另一方面,集采占到院内市场的7成左右,对于药企来说还是一个很大的份额。而在院外市场,尽管是自主定价,但也会有价格的隐形限制。

早期对于集采市场没有预期,现在市场已经习惯了,中标产品的收入占比也可控,基本定型了,不会对药企有致命性的打击。

AI医疗与大健康行业的未来展望

问题12:长远来看,AI技术与医疗医药将如何结合?会否有并购机会出现?

答:目前还是要分开来看,AI目前更多是辅助,大体上是医疗和医药两条赛道,还需要看未来3-5年行业和企业层面的应用。可能在对人才的药企是会看到更多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尤其是研发型的药企,但总体上目前AI还是属于TMT行业领域。行业并购也需要新技术的突破来带动,目前看还没有这种机会。

问题13:疫情影响渐渐减小,对于此前研制疫苗或检测产品的药企意味着什么?

答:疫情期间确实有很多药企在做疫苗和相关的产品,但目前来说真正赶上需求的企业只有早期推出产品的几家,后续的产品可能销量有限,对于药企来说市场已经没有了, 会变成沉没成本。

我们提到,现金流其实对药企很重要,投入没有回报对于后续研发也有影响,从2022年的财报看,多数上市公司的回款情况还是不错的,目前也没有看到明显拖累业绩的迹象。

但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是一种技术的积累,比如一些MRA疫苗,作为平台技术还能研发肿瘤治疗的药物。还有很关键的一点是,由于疫情的出现,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有很大提升,这或许在中长期会对行业有帮助。

问题14:资本市场如何看待大健康行业的估值?

回答:我们借鉴美股来看,主要以市销率来估值,而且给医药的估值都是相对更高的,普遍都有十倍,甚至几十倍的市销率。横向比较,行业层面美股医药公司可能还领先我们两三年左右的优势。中国市场的优势是人口基数大,老龄化下的应用前景很具成长性,所以医药估值也不会低。

(文章来源:财联社)

关键词:

消费
产业
【全球热闻】东鹏饮料两年20亿元分红彰显成长与价值 作为全球增速领先的能量饮料龙头,东鹏饮料近年来营业收入保持高增长,
狗尾续貂-世界百事通 狗尾续貂本义是貂尾不够用了拿狗尾巴来顶替,指封官太滥,后来比喻用不
《dnf》110级鬼泣装备搭配推荐 dnf鬼泣装备怎么搭配?鬼泣的装备搭配一直是玩家们讨论的热议话题,不
环球微动态丨*ST明诚: 武汉当代明诚文化体育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年度股东大会决议公告 *ST明诚:武汉当代明诚文化体育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年度股东大会决议
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