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动物科学研究所(水产研究所)(下称“农科院动科所(水产所)”)在国际期刊《Aquaculture》(JCR一区TOP期刊,IF=5.135)发表海参种业繁育的最新研究成果,突破传统催产技术,大幅提升产卵量,助力海洋牧场建设。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该研究以热带常见的玉足海参(Holothuria leucospilota)为模式种,通过模拟自然海浪持续刺激的方法,与传统阴干刺激的催产方式相比,显著提高了海参的催产效率,每个雌参产卵量可最高提升10倍。
此外,该研究首次探索出规模化无活藻饵料培育技术,并摸清了无活藻饵料的配方技术,即小球藻粉、酵母粉和海泥可按照2:1:2的比例,进行合理搭配应用,避免了活藻中病虫害污染,及活藻腐败造成的水质恶化,大幅度提高幼苗存活率。
海参富含海参皂苷等活性物质,一直是我国“海八珍”之首,在明朝万历间谢肇的《五杂俎》、清初著名诗人吴伟业的《梅村集》均有记载。近代,茂名电白地区率先开发加工热带海参海产品,成为国内海参消费的新开端。随着我国海参消费市场需求逐渐增大,目前我国热带海参消费量已超全球总消费量的85%。
在消费市场的驱动下,无序的捕捞造成热带海参野生资源枯竭,人工繁育与增殖放流势在必行。事实上,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海参良种覆盖率不到30%,种质退化严重,生长速度慢、病害频发等,严重制约了产业发展。农科院动科所(水产所)有关海参的最新研究成果,有望为海参产业纾困解忧。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树立大食物观,既向陆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海参作为海洋牧场的重要养殖对象,起到丰富养殖结构,提高渔业经济价值,实现人工增殖放流的重要价值。该研究成果将为实现规模化繁育以及海洋牧场建设奠定坚实技术基础,也为人工增殖放流提供种苗保障。
据悉,该研究以“Artificial spawning, hatchery and culture of the tropical sea cucumber (Holothuria leucospilota) using non-living food”为题,涉及到海参幼苗繁育与饵料营养交叉学科,由农科院动科所(水产所)陈晓瑛助理研究员、黄敏伟博士、彭凯副研究员合作完成,为并列第一作者,学科带头人黄文主任为通讯作者。项目成果获得了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20A1515011115)、茂名市科技局项目(2022DZXHT015)、广东省农科院人才项目(R2020YJ-QG001、R2022PY-QY008)、广东省农科院协同创新中心项目资金支持。
转载声明
本文版权属于农财宝典(ncbd0000),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作者:邓汉文
编辑:杨天智(微信号:zhengyyun11,欢迎新闻爆料、转载授权请加微信)
热点回顾
推荐关注活动信息水产人为“大国渔业”加油!
“点赞”+“在看”↓↓↓
关键词: